星期五, 7月 15, 2022

佛陀的觀襌一: 佛陀開創觀襌

       觀襌是由佛陀所提出,此前只有止襌,其時最高的止襌是非想非非想處定(Nevasaññīnāsaññī) 。佛陀這邊創立了滅盡定超越外道最高襌定, 但滅盡定又規定與道德最高者的四果阿羅漢才能證入, 佛陀也是阿羅漢之一, 普通貪與神接觸者或普通人有貪瞋痴的, 與滅盡定無緣。襌定並非佛教專有,亦非印度人獨修,在中東的猶太人極早已發展襌定。從猶太教到婆羅門教的止襌,其作用都是用來與神溝通或與神合一的。

        猶太教或後來的基督教的默禱的目的是與耶和華溝通、借此與神親近,並且得到啓示力量與平靜快樂。默禱分兩邊: 一是默想, 一是祈禱。猶太教的襌修記載始於以撤,創世紀24:63 黃昏時,以撤出來田間默想,צא יצחק לשן   בשדה לפנו

以撤יצחק (Isaac)是阿伯拉罕的兒子, 此詞跟巴利語issara, 非常相似。 長中部都有issara此詞。創世紀把代表襌修的希伯來詞語: שןח (suach), 中譯為默想(聖經新譯本及和合本), 英譯的諸多版本都是meditation 在此, 田間象徵的是大自然。佛陀在童年時即已在田間證入初襌,  佛陀在談大念處經時, 那個襌修背景也是大自然處的, 在樹下或在露天處。

    以撤當時的襌定並不入得深, 聽見聲音即開眼, 開眼後見到駱駝來。

        耶教最高達到的目標是得到極樂及得到各種神通, 以此證明他們是獨一神所選取之人, 尤以從光中見神或直接就是見光即等同見神, 新約的約翰一書1:5 神是光。這句既有象徵性, 亦有從襌光中見神的幻象。襌修見光在印度教與佛教的襌修, 在近行定時即能産生光, 從光中向外觀時, 即可見神見仙見鬼見各種山河大地或天界或地獄界, 在佛教裡, 這只是心向外求的錯修歧途。但在耶教, 由於聖經並沒說及襌修方法, 默想內容與技巧並沒說明, 寫作聖經或抄經者並非那些擁有襌修經驗的人, 所以他們的默想只能利用大自然的寧靜來使心靈也靜下來, 如此無法産生襌定之光。

    猶太人有誦經與背經的傳統, 所以該有些經文是用來反复背誦, 而反复背誦能使心達到專一, 即或許能達到初襌的境界, 這個背經之法而作為襌修工具, 在瑜伽的誦那個天字om與佛陀的誦經, 以此達到某個境界是一樣的。

   印度的瑜珈,此最早出現在西元前1500年,略後於猶太教的。婆羅門也是拿來通神用,但發展出不同的方法,有呼吸法、聲音法、誦咒法,例如用oṃ作根詞重複念誦。無論那種方法,其目的也是通神或與神合一的。

佛陀之前是沒有觀襌的, 都是止襌的, 並且都是用來通神或以此得到各種神通, 吸引信眾。

佛陀在童年在田間襌修, 即證入襌定, 出家六年的沙門修行中,也跟從兩位外道老師, 阿羅羅.迦拿摩(āḷāra kālāma)及優迖迦.羅摩子(udaka rāmaputta)修襌定達到無所有處及非想非非想處,是那個時代,襌定能達到最高之處。但是,佛陀還是察覺有微細煩惱無法靠最高襌定消滅, 該注意的一句話是dhammo nibbidāya na virāgāya na nirodhāya na upasamāya na abhiññāya na sambodhāya na nibbānāya saṃvattati不能導致厭離離貪熄滅平伏特別知識證覺涅槃。襌定去到最高處都不能導致這些, 亦即不能消滅導致投生的煩惱。

在此我們得見一件事,佛陀的覺察能力極高,比當世之前的所有人都要高,否則他不會覺察還有煩惱並未盡滅,而且他也不以達到神通或特別知識為最高目標,  而以消除心理污染與煩惱為最高目標,他想達到心理的清淨無染, 所以他認為這些襌定不能達到不能止息煩惱,也不能止息投生。他也不認為神能主宰萬物, 不承認神的創造世界, 當時他都未證覺的, 但也非普通人, 因已證到當世最高的襌定, 在如此高的襌定, 必然經歷初級襌已能達到的各種超常現像, 見光該是最普通的。但由於他不信神權思想, 所以他不認為達到最高的襌修境界是終極, 他達到當世的最高二種襌定也是靠神通來達到的。於是另找方法,這個另找方法就已跟前人分道揚標了,前人找的方法是與神溝通之法,並且以見光及通過光見神為見證。以襌修作敬神拜神之工具。佛陀找的方法是盡除煩惱根,跨越被前人認為的最高天神,也跨越人類的雜染煩惱心




星期一, 7月 04, 2022

伽藍摩經在巴利增支部與中阿含內容一樣嗎?

 伽藍摩經中的十不判斷善不善法是佛陀容許自由思考的明證之一, 另一法是記載在長部大般涅槃经的四大教法(cattuttha mahāpadesa)。

在增支部中有二篇經談及十不判斷法: 第三集的伽藍摩經, 但此經在緬版第六結集中的經題是Kesamutti-sutta, 另一經是第四集的Bhaddhiya-sutta。前者的對像是伽藍摩人, 而後者是離車人。而說一切有部的中阿含是業相應品第六經。增支部中的兩篇經內容大至接近, 但中阿含的內容就缺了十不判斷法。

緬版第六結集的增支部第三集的紀沙目迪經共有53段, 十不判斷法記在第4, 25, 26, 41段。重複提出即表示這個判斷法的重要性, 在判斷法義是否有益, 法義是善或不善, 切勿依這十種方法來判斷, 重要是依據是否對己有益, 帶來快樂的, 若能如此, 即該住在這些法中, 否則該捨棄。

增支部的紀薩目迪經內容:

佛陀與大比丘僧團一起去到憍薩羅國的紀薩目迪伽藍摩人所居處。他們聽到喬達摩沙門是釋迦族人、出家, 現在到這裡來。他們聽到世尊名聲遠揚, 是阿羅漢.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師.天人師.覺者世尊。他們認為去看看這位世尊是好的。

各人有各人的禮儀, 有些對佛陀行禮後才坐下, 有些沒對佛陀行禮便坐下; 有些對佛陀打招呼後才坐下, 有些人在佛陀前報上名字後, 才坐下。

各自坐好後, 他們開始對世尊說, 有些沙門或婆羅門到來後, 說及他們各自的法義, 都在自讚毁他, 使到他們不知誰說的是真理, 誰妄語。

佛陀對他們說這樣的疑惑是合理的。

接着佛陀開出十不判斷法義的合理性:

1. 不依傳統 mā anussavena

2. 不依傳承 mā paramparāya

3. 不依傳言 mā itikirāya

4. 不依宗教典藏 mā piṭakasampadānena

5. 不依邏輯 mā takkahetu

6. 不依哲理推測 mā nayahetu

7. 不依表面推論 mā ākāraparivitakkena

8. 不依持見解 mā diṭṭhinijjhānakkhantiyā

9. 不依似是而非 mā bhabbarūpatāya

10. 不依沙門為我師 mā samaṇo no garūti

十不判斷後有兩句是非常重要又常被人忽略的:

佛陀說: 當明白這些事是不善、錯誤的、受智者讉責、做了這些事後會引起痛苦的, 就該捨棄。

當明白這些事是善、對的、受智者讚賞、做了這些事後會引起幸福與快樂的, 就該住在其中。

貪瞋痴是不善法, 殺盜邪淫妄語是不善的, ; 無貪無瞋無痴是善法, 戒𣪩盜邪淫妄語是善的。接着是聖弟子修習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得四安穩。

接着伽藍摩人皈依世尊。


而中阿含的伽藍摩經裡, 並沒提到十不思想, 只說及殺盜淫妄四戒、離兩舌、離麤言、離綺語的三善想, 另外是離貪、離瞋、離邪見、除去睡眠、調貢高、斷疑度慢的雜亂無章法,   接着是聖弟子修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   得四安穩。後伽藍摩人皈依世尊。

說一切有部的中阿含伽藍摩經沒提及十不判斷,  不該把此經等同巴利增支部的伽藍摩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