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0月 26, 2015

一件出家盛事成了大笑話

故事從一位澳洲某寺主持要在大陸發展, 渡了些大陸戒子。他找了淨人智某來处理大陸戒子們來港授戒事。

那位某增法師呢, 則透過他的朋友向泰國僧團的大僧說此事, 請他帶同僧團來港為戒子們授戒。

那位泰囯大僧則沒有直接跟某增法師接洽, 而跟在港的一位泰國居士接洽, 所接的事是香港簽証事誼, 故泰國居士並不知道出家事。

寺院則是元朗某間寺。這寺的主持隆波淑基完全不知道發生何事。

好啦, 泰僧來了, 這边泰國居士也聯絡了該庙的主持隆波淑基, 才得知他完全不知這僧來港做什麼的。但僧要住宿啊, 誰去按排呢? 呵呵。居士當然感到煩啦。問回自家師父如何处理。

自家師父叫該居士停止处理, 跟隆波淑基說到此為止, 由那边自行处理。

某增法師來港後, 有関簽証事誼, 亦要找該泰國居士幫忙处理。

此某增法師想在大陸開地盤, 不是如此做法吧? 難怪他得不到大陸人士的護持, 他所找的那位智某, 從前至今所理的事都非常不順利。

我們寺的師父們當然亦沒出席這堆全部人都不知道, 只有大陸戒子及某增法師及智某才知道的事啊。

連主持也不知道所進行的事, 這班戒子的戒師是泰國僧, 但他們一授完戒卻沒跟這派的戒僧回泰國, 而是去了馬來西亞。某增法師也弄簽証去馬來西亞。原來庙沒問主持就借地方進行出家儀式, 連戒師也是借來授戒的, 真夠無厘頭的。

這班戒子及法師想回大陸開地盤嘛.....此事沒那么容易了。他在澳洲做主持还不夠嗎? 干嘛要到大陸開地盤呢? 搞笑。

南传都有很多無厘頭僧的。

星期三, 10月 21, 2015

上座部巴利三藏的歷次結集

第一次結集
時間: 佛滅不久
地點: 王舍城靈鷲山
原因: 有位比丘很高興佛陀入滅, 往後再無人管束。給大迦葉聽見而感到危及聖教, 決定招集大眾, 保存佛說。
在那年, 用九十日的雨安居時間, 在王舍城招集大眾。 在阿闍世王護持下, 由大迦葉招集五百阿羅漢, 阿難誦出九分教成巴利經藏, 優婆離誦律, 每誦出一經或一律後, 問大眾有沒有說錯? 大眾靜默即表示無錯, 定為佛說。這次結集稱五百結集、或王舍城結集。這次結集亦記載於巴利律藏。此次結集主要是經藏與律藏。

第二次結集
時間: 佛滅百年後, 公元前395年
地點: 毘舍離Valikarama
原因: 在毘舍離的拔耆族比丘犯了十种戒律, 而與遊行到毘舍離的耶舍長老起衝突, 但耶舍長老 反而被當地的比丘們驅逐, 因此而向阿槃提與南路的比丘及波利邑的比丘求救。就是破戒僧眾与嚴持戒僧眾之爭。

破戒僧眾分裂僧團, 成立大眾部。嚴持戒僧眾即是上座部。上座部再次招集大眾, 共有七百人, 兩邊共推四個代表, 共有八位長老, 但當中六位是阿難的弟子, 由Sabbakami主持。稱為七百結集。
此事亦記載於巴利律藏。此次結集亦是只有經藏與律藏。

那時爭得另起爐灶的大眾部, 還是終因非如法如律行持而在歷史中消失了。

第三次結集
時間: 佛滅百多至二百年, 孔雀皇朝的阿育王時代
地点: 摩竭陀國華氐城
原因: 外道混入佛教, 敗壞佛教。阿育王禮請目犍蓮子帝須為上座, 選出一千年學德兼備的比丘, 以分別說來分別佛說或非佛說, 重新結集三藏。此次結集, 經律論三藏齊備, 加入了<<論事>>。此次結集亦稱華氐城結集。

第四次結集
時間: 佛滅五百年,公元前29年
地点: Aloka lena山洞
在斯里蘭卡瑪杜勒的阿盧迦寺舉行結集, 參加結集的是以坤德帝沙長老為首的大寺派裏的五百位阿羅漢, 亦首次以辛哈拉文刻在貝葉上。

這個版本的三藏成為巴利聖典協會的羅馬體版本。斯里蘭卡因各種原因而沒有再進行結集。而傳往泰國的三藏亦是這個版本。

第五次結集
時間: 西元1871年, 緬甸國王 Mindon時代
地点: 曼德勒
由三位阿拉漢主領,分別為Mahathera Jagarabhivamsa、Narindabhidaja、和Mahathera Sumangalasami。其中還有 2,400 位僧侶。整個結集花了五個月的時間。這次結集 Mindo 將所有的經文撰寫在 729 塊大理石上,並將它建成了佛塔Kuthodaw Pagoda (緬甸固都陶佛塔),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書」。

第六次結集
時間: 西元1954年, 現代緬甸
地点: 仰光Passana Guha (大山洞)
由八個不同國家來的 2,500位長老僧侶們,同時聚集於此。這八個國家為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印度、斯里蘭卡、越南、和尼泊爾。由近代的緬甸大阿拉漢Mahasi Sayadaw(馬哈希西亞多)負責經典的問證,和由Bhandata Vicittasarabhivamsa (明昆大長老)回答所有的問證。此後,經典便以七個國家的文字寫出。歷史兩年。
這次結集將第四次結集的十五篇經加多了四篇, 成十九篇經。而斯里蘭卡及泰國依然沿用小部十五篇經, 並沒採用緬甸版本。另外現時西方及香港的原典翻譯版本亦多以蘭卡版本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