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7月 27, 2023

開照師的講座: 清淨道論與生活襌之定

 2023年7月25日

這晚的開場白談及不同宗教, 跟着念巴利語的三皈五戒是不會成為佛教徒的, 跟着念誦是尊重。他說及他自己也會到教堂聽道。他說笑的: 巴利文不是咒語, 不會中降頭的。

這晚他誦禮敬法: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dhammaṃ namassāmi.

(法已為世尊所善說, 我禮敬法。)

接着是三皈依及五戒

Buddh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Dhamm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Saṅgh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Dutiyampi, Tatiyampi

我去佛陀皈依處; 我去法皈依處; 我去僧團皈依處。

第二次....第三次...

五戒:

pāṇatipāt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adinnādā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kāmesu micchācār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musāvād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surāmerayamajjapamādaṭṭhā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imāni pañca sikkhāpadāni samādiyāmi.

sādhu sādhu sādhu

開照師引清淨道論的定義: 

什麼是定? 心一境勝為定。
Ko samādhīti? Kusalacittekaggatā samādhi.

有五蓋則難入定, 有五支就是入了定。他無解釋尋祠喜樂, 直接跳進心一境勝就是定.

解釋清淨道論的序言處的八句偈:
「住戒有慧人」中的慧,指過去生影响到今生的慧根,有些人學得快,一講就明,就是有慧根。
「修習心與慧」,心指禪定,慧指因修習而來的智慧。
「有勤智比丘」,勤是精勤,心亂快點断了它,未心亂就保護心,不令心亂,好的心就延長它,未生起好的心,就讓它起。
「彼當解此结」,结指內外煩惱。
講贪與瞋時,話有博士兩公婆,都是教授請他食貓山王,但老公不喜歡食,有套理論,老婆喜歡食,師父是肚餓要食。開照師叫不喜歡食的老公閉眼,伸出手拿貓山王肉,放進口,吞下去,再伸出手拿,結果他從不食至經過師的訓練, 就食了兩個。
到老婆,也是伸出手拿,師說拿着屎,屎味,老婆因此不想吃了。

他講他自己的修行,在山上修,無接觸人,覺得自己好叻, 到落山時,人們在說什麼,他完全不知道,無世俗法,難教人。
講法準備了講議,好似講到好高深,但學生全不懂。這就不對了。
自己有什麼不好的習慣,要改。
他给出清淨道論的四十業處圖表,說他教出入息念、四界差别觀、四梵住(慈悲喜捨),在家人不適合修不淨觀。




最後半小時,用十分鐘來修出入息念,把注意力放在人中處,知道呼吸的風出風入,不是注意皮膚,而是呼吸。

結束時, 有帶領大家誦回向偈:
Idaṃ me puññā āsavakkhayā’vahaṃ hotu
idaṃ me puññaṃ nibbā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ññabhāgaṃ sabbe sattānaṃ dema
願我此功德, 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 有涅槃的緣;
我的功德與一切有情分享。

然後他自己誦三寶威力偈。
----------------------------------------------------------------------------

他教慈心襌還是較適合。他認為出入息念是最簡單的, 但其實對很多人來說, 把注意力放到人中處, 單是這個已有困難了。當年文師父也用了些技巧才使我能把注意力放到人中處, 用想像什麼東西放在人中處, 強調這是用想像的, 而我想像榴槤放在人中處, 到我能穩固地從其他處把注意力移到人中處時, 才掉開那個想像榴槤的。
對觸感弱或不習慣修的初學者來說, 單把注意力放到人中一點, 非常困難的。放在呼吸區還好點, 範圍大點。

覺知呼吸的出與入也是需時的, 極多人在此有貪瞋亦不知道, 主要是貪入, 即引起身體緊了。

講座的大大概概的介紹啦。

反正他的演講就是風趣幽默, 他在港大的演溝勝於在志蓮, 環境不同吧, 他在港大比較輕鬆。

至於清淨道論, 變成背境或引朮工具, 他不是學朮派啦, 是非常的明顯。難怪他說在飛機上一直在想怎樣說這題目。怎樣引導到生活襌, 大量地講經驗中的笑話。







星期一, 7月 03, 2023

佛陀為什麼沒設立"法印"觀? 三相與三法印的不同

 梵語大乘佛菩薩教有所謂的三法印 tri dharma mudra 或英語 three seals, 以悉別是否佛教。這三法印是: 

1. 諸行無常

2. 諸法無我

3. 涅盤寂靜

又有四法印: 諸漏皆苦

四法印, 最早是小乘大眾部剩餘的經<<增一阿含經>>卷十八: 一切諸行無常; 一切諸行苦; 一切諸行無我; 涅槃休息。

小乘說一切有部的剩餘經<<雜阿含經>>亦有這說法, 其戒本直接稱"三法印"。大乘義理抄襲有部法義甚多, 也承繼三法印的說法。

但在巴利語系的巴利聖典三藏裡, 並沒有"三法印"這名相啊。法印的巴利語是muddā, 陰性名詞, 只在長部梵網經的大戒裡, 說及邪命時, 那些從事打手勢這些世間學問, 佛陀是遠離的; 另外在中部苦蘊大經中, 說及諸欲的過患時, 提及各種工種, 其中之一是muddāya, 印章師或印刷師。但當時還未有印刷, 多指印章師。

印或印章或印壐的製作, 印度倒是古國之一啊。佛陀首先沒有把他所開示的法打上印章先, 為什麼呢? 為什麼到了部派時代, 會出現"法印"的觀念呢? 大乘又為什麼承繼這"法印"觀念呢?

部派時代出現"法印"的觀念倒是容易解釋, 爭佛法我派最勝唄, 說一切有部, 是個大部派, 在一眾部派中爭支持者時, 提出"法印"的觀念, 以抬高其正法地位, 其他部派即難跟其抗衡。這個"三法印"的名相出自說一切有部的律藏, 在眾多部派裡, 提出由三法印來決定是佛說與非佛說, 有部在當時肯定受到大批民眾的支持, 才能使有部壯大的。

大眾部在三法印的基礎上, 加多一法印而成四法印, 到了大乘的<<維摩詰經>>提出五法印: "諸行無常, 諸漏是苦, 諸法本空,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巴利語的分別說部在阿育王時代已移了去蘭卡, 主僧團在蘭卡, 印度的部派分裂時代,與在蘭卡的大寺派互不相干,  分別說部跟印度本土部派或有接觸, 但無甚影响, 大寺派仍保存巴利語聖典, 跟印度本土的半梵語或全梵語部派, 不相干。分別說部由於得到阿育王的支持, 一直以正統佛法自居, 傳到蘭卡, 由蘭卡大寺派留傳下來的巴利語三藏就沒有"法印"這觀念。插75學處戒也沒有插入"法印"的觀念。所以巴利語三藏並沒有"三法印"的觀念。

佛陀為什麼不設立"法印"觀呢?

古印度的印壐製造自辛哈拉時代即已有印章, 從長部與中部那兩經得知, 佛陀對"印"這回事, 不論是人與物, 都是持遠離態度, 當然不會把他也尊崇的法給打印。古印度的印章印上什麼呢? 古人敬天地萬物與動物, 當然就是這些天地萬物中的動植物先啦, 到吠陀及婆羅門時代, 就是印度各種神明, 印壐是皇權最高象徵, 佛陀反對神權, 亦不認為世俗的皇權勝於出世間的聖法, 就不會把法打上印, 所以佛陀沒有提出"法印"說。佛陀提出分別佛法的是四大教法(cattārome mahāpadese / Catumahāpadesakathā)(大般涅槃經):

1 從佛陀處聽來這是法與律

2. 從僧團和著名長老處聽來這是法與律

3. 從幾位多聞熟誦教典、持法律論的長老處聽來這是法與律

4. 從一位多聞熟誦教典、持法律論的長老處聽來這是法與律

無論從哪裡聽來的法與律, 聽者都須跟經與律對照, 看是否相符, 不符即非佛說; 相符才是佛說。

另外對不熟悉經與律的普通民眾來說, 還有更為方便判斷的方法, 就是記在迦拿摩經(Kesamuttisuttaṃ)裡的, 聽了的說法有助增善減惡的, 就是善法; 否則就是非善法。不過這裡只能判斷是否善法, 而非是否佛說或佛說的正法。

要判斷是否佛說, 還是必須熟悉巴利語聖典。

有部或大眾部的三法印或四法印, 與巴利聖典對應的觀念是小部法句的277, 278, 279

諸行無常, 諸行皆苦, 諸法無我。

至於涅槃, 巴利語三藏要嘛就是寂靜santi=涅槃, 安穩khema=涅槃, 有一堆詞語等於涅槃, 否則就是涅槃是最高的快樂nibbānaṃ paramaṃ sukhaṃ (法句203)。那該是涅槃快樂。相應部中有Nibbānābhirato 已對涅槃歡喜/歡喜涅槃。佛陀初在菩提樹證覺後, 體驗解脫時, 並非體驗解脫的寂靜, 而是解脫的快樂vimuttisukhapaṭisaṃvedī.

法句的277, 278, 279 中的諸行無常、諸行皆苦、諸法無我, 是要以慧來觀的, 由此息滅苦。所以諸行無常與苦及諸法無我, 是觀襌的所緣, 而非拿來分別是佛法或非佛法, 分別是否佛法, 佛陀教聽者用的是四大教法(大般涅槃經)。法句277的諸行無常, 亦出現在相應部第三集蘊相應自作明燈經Attadīpasuttaṃ; 而法句279的諸法無我, 亦出現在相應部蘊相應長老品闡那經, 相應部並沒有出現諸行皆苦Sabbe saṅkhārā dukkhā’’ti, 但在無常經中, 說明無常時即苦Yadaniccaṃ taṃ dukkhaṃ, 回應法句的諸行無常、苦, 而無我則是一切現象, 不獨限於行saṅkhārā。

除了法句的277-279及相應部蘊相應提及諸行無常、諸行皆苦及諸法無我外, 就是佛陀最初向五比丘開示的無我相經<<anattalakkhaṇasuttaṃ>>, 此經記在律藏大品中, 由於提及無我相, 就有無常相與苦相, 但佛陀並無為此而給出"三相"這名相, 此經開示進路亦非由無常開始的, 直接進入無我, 一開始說及五蘊無我, 然後才是無常及苦", 五蘊無常, 五蘊是苦, 再說及十一法: 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粗、細、高、低、遠、近, 再說及這不屬於我, netaṃ mama, 這不是我 nesohaṃ asmi, 這不是我的靈我 na me so atta。

另外在中部薩遮迦小經亦有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在此經中, 並非無常苦無我這樣的並列, 而是只有無常及無我。不過, 佛陀亦說過當無常時, 是苦yadaniccaṃ taṃ dukkhaṃ (第三集蘊品見相應第三趣品), 所以有無常就有苦, 有苦就不是我的, 不是我及不是我的靈我(無我anatta)。

anatta無我有三種情況: 不屬於我, netaṃ mama, 這不是我 nesohaṃ asmi, 這不是我的靈我 na me so atta。證無我, 須要體證五蘊不能自控, 若然有自控, 仍有是我的, 手腳仍是我的, 因為我能操控, 當我還能操控時, 如何證得身心無我呢? 不停修內觀會有一些現象, 身心自己行動, 其中普遍會有的現象是腳自己行路, 超速如飘動的行路, 這現象像神經病理學中的自動症, 想用手開門, 手卻關門; 想慢慢行路, 腳飛快地走路; 身無我的其中一個現象; 心無我的一些現象, 如阿姜曼那些, 在家人必須要找到走過路的襌師指導, 這所以佛陀說四預流支之首是善知識; 通常文字無法處理, 因為各人業習不同; 阿姜曼的老師由於沒有阿姜曼那種心識, 也不敢亂指導他; 在家人最好找到走過路的老師指導。觀襌會引發這些現象, 體證五蘊無我。否則就只是觀念上的無我。

佛陀無設立名相的"三相", 就是我們去給個名稱方便說明, 三相是內觀所要觀的現象, 並非結果, 也並非工具, 又非要捨棄掉的, 是否真理呢? 真理是四聖諦, 而非這三相。在十六觀智裡, 證得這三相只不過完成了思惟智sammasanañāṇa, 就是掌握了三相吧了, 一切行與一切法皆以無常苦無我來思惟, 這個思惟並非單是觀念上, 而是觀念與體證。sammasana= saṃ+mas, 一起+接觸、感覺, 從詞語來看, 主要是體感的。如此會引起五取蘊現象, 這才開始進入正道。五取蘊若然未起, 道與非道還在走鋼線中, 未入正路。五取蘊的生與滅才是走對路, 此時無常是苦與無我在身心會相當明顯, 不過也是因業緣而異的(因人而異), 就看無常重或苦重或無我重了, 無論那一相, 苦是必然的, 只是分量不同。在七清淨中(中部傳車經), 就是道非道智見清淨, 分辦邪道與正道, 若然停在觀念上的無常苦無我而沒有實證, 非正道, 進入實證後, 觀到五取蘊的生滅, 才入正道。傳車經, 非佛說, 兩個阿羅漢的對話。

總之, 佛陀是遠離"印", "法印"是佛滅後說一切有部的重要觀念之一, 大乘承繼之。